合肥长淮中医医院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新闻中心 > > 正文

奇妙的中医 | 体质阴虚怎么调理?

发布时间 : 2023-12-02 16:41:45    点击量:
life

你是否经常烦躁易怒,口燥咽干,潮热盗汗,手足心热呢?如果以上几条都中招了,那就是阴虚没跑了!

 

今天白梅主任带大家简单认识一下阴虚质,并介绍一些针对阴虚体质养生保健的小知识。

 

一、如何辨别自己是否阴虚体质

 

白梅主任指出,中医体质分为九个基本类型:阳虚质、气虚质、气郁质、阴虚质、血瘀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特禀质、平和质。

 

 

阴虚质人群往往有以下表现

 

症状表现:心烦易怒,口燥咽干,潮热盗汗,手足心热。

形体特点:消瘦,两颧潮红。

舌脉象: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
心理特征:常表现为性格急躁易怒,情绪波动大或敏感压抑等。

 

二、气虚质人群易患疾病

 

不同体质对不同病邪有着不同的易感性,同时也影响着疾病的倾向性。

 

白梅主任提示,阴虚体质是许多疾病形成的内在基础,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,如不寐、便秘、眩晕、消渴、温病、肺痨、喉痹、目疾以及患病易从热化等。

 

二、阴虚体质怎么形成 

 

白梅主任表示:阴虚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个人体质、生活习惯、环境等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阴虚的原因:

1、长期的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,导致阴气不足。

2、长期的熬夜和不规律的作息,影响阴阳平衡。

3、长期的不合理饮食,如暴饮暴食、辛辣刺激食物过多等。

4、长期生活在干燥、寒冷或者空调环境下,容易使阴虚加重。

5、个人体质与先天因素,有些人天生阴虚体质,更容易患上阴虚相关疾病。

 

调养建议

 

饮食调养

 

阳气犹如光热的太阳,阴气则好比雨露甘霖,滋润泥土和万物生长。长期天气炎热、雨水不足时,河床干涸,作物旱死,这就是阴液不足无以制约过盛的阳气导致的失衡状态。对人体来说,阴液亏虚则肌肤腠理、脏器无以滋润涵养,因此常见皮肤粘膜干燥、口燥咽干、大便干结。

 

阴虚者宜于饮食中增加甘凉滋润之品,如芹菜、菠菜、豆芽、丝瓜、黄瓜、冬瓜、荸荠、莲藕、白萝卜、西红柿等新鲜蔬果,或梨、香蕉、葡萄、柿子、甘蔗、枇杷、椰子、桑葚等新鲜水果;

 

肉类及水产品可选择瘦猪肉、猪蹄、鸭肉、龟、鳖、乌贼、海蜇、蛤蜊、牡蛎等;或可适当于粥、汤、糖水的烹调中搭配沙参、玉竹、麦冬、银耳、百合等。注意减少摄入羊肉、狗肉、辣椒、花椒、韭菜、姜、蒜、榴莲、荔枝等温热燥烈之品。

 

此外,建议多以蒸、煮、灼、炖等方式烹调食物,这样能较好地保存食材的水分和营养,尽量少用煎、炸、烤的烹调方式,否则会增加食物的燥热之性。

 

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目前正值冬藏之令,天气较干燥,此时适当进食滋润养阴之品,能得时令之利,更有助于阴精养藏。

 

生活起居

 

素体阴虚之人,由于阴液不足,阳气相对偏亢,机体常常处于容易烦躁的虚性亢奋状态。入睡后人体阳气收敛,阴液得以滋养,建议阴虚体质的朋友调整作息,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。

 

卧室应以柔和色调为宜,睡前避免饮浓茶咖啡,不要嬉戏打闹或做剧烈运动,宜营造安静的休息环境,心神得安则睡眠恬怡。肾中阴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,纵欲过度易损阳伤阴,常人尚且需要节制房事,素有阴虚者更应注意惜阴保精。此外,《本草汇言》对烟草记载为“味苦辛,气热,有毒”,《别录》言酒“味苦甘辛,大热,有毒”,长期吸烟饮酒易生内热,因此阴虚体质之人建议戒烟戒酒。

 

体育锻炼

高负荷运动或长时间持续进行体育锻炼容易出汗多、口干渴,因为动则升阳,迫津外泄,此时体内阴津有一定损耗。阴虚体质者由于素体津液不足,应注意选择中小强度、间断性的锻炼项目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健身操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功法。

 

 

避免在烈日下或闷热的环境中运动,并留意出汗情况,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。

 

情志调摄

 

素体阴虚之人大多情绪浮躁,易被激惹,平时应当注意调节情绪,遇事宜冷静,学习如何应对顺境、逆境,如何保持稳定的心态。

 

日常生活中可多听一些曲调柔和舒缓的音乐,也可以培养书法、绘画、弹琴等兴趣爱好。比如练习书法需要凝神静虑,长期习练既能怡情养性,又能锻炼心志,培养耐心,有助于去除心中杂念和躁动,使人心宁神定。

 

空闲时间可多到风景优美、环境清幽的地方散步、赏玩,亦能使心情愉悦舒畅、气定神闲。

 

食疗调养

 

阴虚之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滋阴养虚的食物,平时应忌食辛辣刺激、温热香燥、煎炸炒爆,忌食性热上火之物,忌食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。

 

白梅主任温馨提示

食疗调养固然有效,但是,良好生活习惯的保持更加重要,比如不熬夜,少吃辣,少劳神等,这才是保证我们健康的真正的基石。

上一篇:合肥长淮中医医院|冬季养生先养肺!补肺润肺小妙招学起 下一篇:有医说一丨肺炎支原体感染、流感症状有何不同?警惕叠加